低碳转型为八闽港口蓄满“绿动力”
春日里,片片“绿”意点亮八闽港口,新工艺、新设施、新技术频频上新。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0—11号泊位的港口绿色疏运比例达83%,实现了智慧照明系统全覆盖,成为福建省首个获得“星级绿色港口”称号的公共散货码头;福州港漳湾作业区10号泊位上方的“一种新型卸料漏斗分料装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福建港口以绿色、智慧为底色,积极推动港口岸电使用、新能源智能设备应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提供强劲“绿色动力”。2024年,福建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812万标箱,厦门港、福州港大宗货物绿色疏运占比分别达75.5%、60.3%。
港口上有片“屋顶森林”
今年1月,厦门海隆码头6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成为目前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港口分布式光伏电站。据悉,海隆码头1号至6号仓库共拥有约6万平方米的屋面面积,该项目利用屋面空间,采用“常规组件+导水槽+彩钢瓦”模式和“可拆柔性组件+玻璃钢复合瓦”模式,分两期建设并网。
厦门海隆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奕泓介绍,“屋顶森林”投产后,年均发电近700万千瓦时,远超码头全年用电量,该项目每年的绿电可代替约2200吨标准煤,减排7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了39万棵绿树。
福建持续推进岸电设施建设改造,2024年沿海港口新建改造岸电设施19套,目前全省沿海港口共建成岸电设施270套,覆盖泊位246个,占全省非油气化工泊位75%。
为推动新设备发挥“绿”效应,福建交通跟进落实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厦门远海码头和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3家示范企业岸电建设使用情况,列入试点的17个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泊位和3个邮轮泊位实现高压岸电全覆盖。2024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岸电使用量达138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6%,船舶靠港期间柴油发电量大幅减少,全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超万吨。
油改电港口作业“静悄悄”
日前,泉州港太平洋码头的两台场桥电池驱动转场技改验收投产,两台场桥从此告别柴油机组,开始使用清洁电能,这也是泉州港首批投产运行的场桥电池驱动转场技改项目。“技改的两台场桥增加了电池转场系统,采用充放电装置取代柴油机组,实现噪声零污染、废气零排放,故障率下降50%。”泉州港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徐志铭介绍。
2024年,“油改电”浪潮席卷福建港口,全省新增新能源港作机械101台、淘汰老旧机械33台。其中,湄洲湾港新能源港作机械占比达62.7%;厦门港电动集卡占比45.6%;福州港罗源湾港区通过新能源机械全面应用,作业噪声降低30%,年减少柴油消耗超千吨。
绿色转型,效能引领。福建还出台新一轮“丝路海运”港航发展扶持政策,专项扶持海铁联运业务,成立福建东南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推动运输结构调整。2024年,福建海铁联运集装箱达19.8万标箱,同比增长20.7%;通过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方式经福建省港口进出的大宗货物分别为2492.1万吨、2720.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