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书斌:突出四个协同 发挥港口绿色低碳引领作用
突出四个协同 发挥港口绿色低碳引领作用
刘书斌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港口是衔接双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节点和战略资源,像一串串发光的珍珠,镶嵌在沿海沿江漫长的岸线上,发挥着地尽其用、联通世界、创启未来的范本作用。
新时代加快港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为整合生产全要素创新发展的引擎,成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场景。
我国港口绿色低碳水平总体与
世界发达国家港口处在同一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在发展理念转变、政策体系完善、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应用、“龙头”港口企业示范引领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5月,以洋山四期集装箱码头和国能黄骅煤炭码头为代表的53家港口企业(集装箱和专业干散货码头)获得“中国绿色港口”称号。中国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港口处在同一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以实际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一是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相关战略部署,陆续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一部三局”贯彻落实双碳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同时制修订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全面推动水运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以港口为关键节点的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占比稳步提升。大宗货物水路运输量及占比不断提高,全国铁水联运量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5%,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综合运输效率有效提升,全行业减污降碳成效明显。
三是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煤炭筒仓、煤棚等新型设施得到推广应用,港区雨污水循环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国能黄骅港建成世界最大储煤筒仓群、建成“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统、率先建立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天津港率先打造国内首个“近零碳”智慧码头,推进花园式港口建设;中国交建积极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智能装备制造。长江经济带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多部门长效机制有效建立。
四是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得到推广应用。风能、光伏、氢能、热泵技术等在港口得到很好应用。青岛港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宁波舟山港致力于建设清洁用能体系;北部湾港牵头组建零碳港口研究中心;中国船舶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产品体系,打造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全国主要港口五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75%;长江大型游轮和客运码头基本实现了岸电全覆盖、全使用,岸电设施逐步实现常态化应用。
五是船舶清洁能源加注有效实践。长江干线船舶LNG加注能力基本形成,上海港和深圳港实现超大型集装箱船对船LNG加注,港口甲醇加注也在积极推进。
绿色低碳是我国港口发展的
必由之路、国际之路、未来之路
交通运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港口当好这个开路先锋的“排头兵”,应发挥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引领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港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区域和政策体系协同方面尚显不足、对全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不够、技术路径和创新体系尚需完善、参与港口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深度不够等挑战。为此,提出“四个协同”的建议。
一是推动区域港口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环渤海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优化港口设施功能布局和集疏运通道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推进港口船舶污染联防联控,系统谋划新能源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加快区域内部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为全国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部省联动,强化数字赋能,合力推进绿色低碳协同发展。
二是推动以港口为关键枢纽的全供应链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统筹布局内陆港和组合港,大力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继续深入推进集装箱水水中转。推进大宗散货“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路等绿色运输方式的比例。谋划布局国际绿色低碳燃料加注中心,提升我国沿海港口LNG、甲醇、氢能等低碳零碳排放燃料的加注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关键节点的作用,协同推进航运业及道路运输业脱碳行动。鼓励港口企业与航运公司协同推进运输船舶低零排放燃料应用,携手打造国内“绿色航运走廊”。
三是推动以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为核心的港口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以终端用能电力化、电力来源绿色化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多能互补的港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推广应用,力求港口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有条件的港口实现清洁能源自洽。协同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能源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港口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积极开展低碳、近零碳港口创建行动。绿色低碳化过程中,高度关注与港口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四是推动港口绿色低碳技术和标准国内外协同发展。强化国家层面技术标准建设,通过IMO(国际海事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为全球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和标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依托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的亚太绿色港口奖励计划(GPAS)机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港航科技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强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中国经验和方案的交流共享。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从国际航运发展趋势看,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是适应航运绿色低碳转型的“国际之路”。从国际典型港口发展看,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是适应港口内在发展的“未来之路”。我国港口发展应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坚持科技赋能,走好人港相宜、港城一体、港航协同、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更好发挥港口在“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中的“先锋官”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