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洗礼更坚劲(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②)——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观察
疫情来袭,中国经济韧性如何?细微之处最能感知——
1亿元授信,48小时完成审批,利率下浮10%,“这为复工复产带来‘及时雨’,让我们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平忙得不可开交。
“在家办公比在办公室还忙,省去了通勤时间,工作效率比平时提高两三成。”在北京一家网络调研公司从事品牌设计的冯辰,春节后就没歇着,隔离、办公两不误。
经历风雨,更显坚韧挺拔。“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彻底战胜疫情,还要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相信中国战胜这次疫情后,将更加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鼓舞人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现代化进程中又一次“压力测试”,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究竟如何?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企业、专家和百姓,感受中国经济在风雨中的韧性和活力。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
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铜杆拉伸变形,装运车往来穿梭。2月13日,江西省鹰潭市江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戴着口罩,忙个不停。
“大风大浪见多了,这点风雨,我们还真不怕!”公司总经理徐一特说,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集团总部曾一度停产停工,但很快就恢复了;去年国际经贸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出口受到波及,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又拓展了新的市场,发展势头反而比以前更好了。“疫情终将过去,日子一定会更好。”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回望中国经济发展历程,风风雨雨是常态。从九八洪灾、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中国经济经历过一次次狂风骤雨,却总能履险如夷、化危为机,在风雨之后更加茁壮。
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危急之下,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经济增长步伐稳健。
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非典疫情也曾引发对经济的担忧。但事实证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是一次性、暂时性的。当年,中国经济增速只在第二季度有所回落,很快又重拾上升趋势。即使是受冲击较大的第三产业,在当年第四季度也出现明显回升。不仅如此,非典疫情时期,人们减少外出,在家中体验线上购物,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行业顺势获得跳跃式发展。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不仅给灾区带来巨大损失,也让中国经济再临“大考”。面对灾难,各方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经济大局也稳如磐石,灾区面貌在短短几年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人们不会忘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都曾来势汹汹,“中国经济开始衰退”“中国经济奇迹终结”等论调一度出现。然而,中国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不仅实现自身平稳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重大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两年,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复杂局面,中国坚持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经济穿越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风雨稳步前行,GDP同比增长6.1%,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历次冲击下中国经济的表现,充分展现出其自身强大的韧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
中国经济抵御风险挑战、保持平稳运行的韧性有更坚实基础
风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经济,“块头”已今非昔比,“免疫力”是否还能一如既往?
“中国经济与2003年时相比更具韧性。”《南华早报》网站2月10日发表文章做出的判断,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对中国经济具有的强大韧性,我们始终充满信心。”迪卡侬中国副总裁王亭亭说。
这个春节,迪卡侬负责口罩、酒精洗手液生产的工厂都提前恢复生产,加班加点保障市场供货。“迪卡侬在中国的成长,得益于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王亭亭深有感触。
企业信心源于中国经济韧性。近年来,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体量变大,体格也在变壮,让这种韧性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韧性来自强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购买力,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引擎,也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2月1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正式复工复产,偌大的厂区又热闹起来。1月7日,特斯拉上海工厂新车开始批量交付,一上市就引发购买热潮,甚至出现“晚一天下单,晚一周提车”的情况,目前订单已排至4个月以后,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惊人潜力。
“我们在中国有超过50家工厂已复工生产,工厂开工率已达100%。”在华投资近30年的益海嘉里集团总裁穆彦魁认为,中国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且在不断增长,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也许会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坚定看好中国长期发展。
韧性来自巨大的回旋空间。作为在建巨型水电站,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正处于主体建设高峰期,而工程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75万吨、水泥500万吨、粉煤灰180万吨等,全部由国内厂家供货。“虽然疫情对工程供应链造成冲击,但施工进度依然有保证。”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樊义林介绍,主要材料的供应商都有多家,且分布在不同地区。某一家供应商出现问题,可以随时替换。
“中国产业体系完备,抗冲击能力很强。”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中国经济腾挪空间很大,当某一个领域受到影响,其他部分可以迅速补上来,而不像小经济体,一旦受到冲击往往很难恢复。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但“短板”也是“跳板”,差距正是潜力。在补“短板”中接续发力、绵延不断,就能有力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以城镇化为例,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近14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不仅会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也会释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张占斌说。
韧性更来自独特的制度优势。“特殊时期,政府部门对我们在车辆通行、员工上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银行为我们新增300万元低息贷款,让我们感到不是在孤军奋战。”浙江台州市大安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卢辉说。
5部门出台30条金融举措支持疫情防控,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出台三批税费优惠政策……疫情发生后,多项政策齐伸援手,为企业复工复产和扩能增产提供鼎力支持。
“我们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梅新育说,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迅速动员起全国各方面资源,同心协力执行、全力以赴完成。“中国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加上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经济韧性的坚实制度保障。”
疫情冲击下各种新消费和新动能层出不穷、活力涌动
疫情冲击下,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到影响。然而,各种新消费和新动能也层出不穷,展现出中国经济“春风吹又生”的韧性与活力。
新消费潜力十足。“春节期间,全国211家盒马鲜生门店迎来线上线下双增长,特别是线上流量大增,是去年正月的2.8倍,比节前消费最高峰也涨了1倍多。”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盒马总裁侯毅说。
这个春节,“宅经济”的需求量逆势上涨,领跑春节消费市场。春节假期前七天,中国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同比上涨13.3%,其中网络支付交易同比大增46.79%。
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疫情期间,网上消费更加红火;疫情结束后,一些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更是有望获得反弹性释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新经济迎来机遇。2月以来,淘宝店数量每天新增3万多家,大量个人、企业转战线上,实现“云复工”;2月13日,小米通过淘宝直播、苏宁直播等平台举办“云发布会”,发布最新手机产品;春节期间,给相隔异地的父母网上“买单”数大幅增长,和父母绑定淘宝亲情账号的人数增长33%,“云拜年”成了新潮流。
疫情汹涌的同时,“云办公”也火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表现活跃。“新经济企业在这个春节的亮眼表现,折射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未来融合型数字经济将有较大发展潜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说。
同时,公众对环保、健康将更加重视。“医疗废水处理、城镇污水提标和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都可能大增。”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十分看好环保产业发展,并已据此在规划公司未来发展蓝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但终究是一次性冲击现象,总体上不会延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并继续朝着我们的长远目标坚定迈进。(记者 许志峰 吴秋余 寇江泽 葛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