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推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 2022年06月07日 09:04:38

为稳妥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应从供给、流通、预期等方面全方位施策,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一是要扩大国内供给,保持粮食量足价稳;二是要畅通物流通道,保障物资通达;三是要扩大煤炭长协合同签订范围,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四是要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五是要稳定预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我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多举措多角度多层次提升质效,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更好的环境。

当前,保供稳价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国PPI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过,依然要正视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对产业链供应链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整体来说,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沿产业链向下游传导,引起消费者价格上涨,进而提高居民生活压力。另一方面,部分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要由企业内部消化,这会压缩企业当期盈利,进而对采购活动和投资活动形成压制,降低企业的研发技改、并购整合支出能力,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表明实体经济运行承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高涨的大宗商品价格还会削弱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提升宏观调控难度。

进一步而言,从国际来看,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需求快速增长,由于供给释放速度相对慢于需求增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尽管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企稳和回落,但今年3月份以来俄乌局势持续紧张,全球大宗商品供给端受到冲击,国际市场石油、煤炭、天然气、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重现上涨势头,食用油、部分工业金属价格暴涨。

从国内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市场需求偏弱的情况下,持续高位运行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将不断打击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微观主体的盈利能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为世界市场稳定提供着数量巨大、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因此无论是从国内稳增长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全球抗通胀的角度来看,全力抓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稳妥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应从供给、流通、预期等方面全方位施策,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一是要扩大国内供给,农产品要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能源、矿产品要鼓励优质产能充分释放,同时注意避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实情况下,还要协调加大进口调节力度。二是要畅通物流通道,保障物资通达,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三是要扩大煤炭长协合同签订范围,提高合同履约水平,减少现货市场短期波动对价格的扰动,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四是要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现货市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于期货市场等资本层面的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五是要稳定预期,及时发布市场数据,及时辟谣,严厉打击传播假消息的行为,避免恐慌情绪的产生。

(作者系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中物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