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银行发力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蓝海

发布时间 | 2018年10月25日 15:22:51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诸多实体企业。记者近日在江苏与广东等地调研时发现,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基于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地域与行业的不同,产品各有特色。依托各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已有效降低。

目前主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虽然不是纯粹的核心企业信用,但依然绕不开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撑。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为上游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资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服务实体经济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如何确认在上下游间交易的真实性、防止贷款企业挪用贷款资金、企业经营不稳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等问题。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将不断创新,有望成为新蓝海。

“链”上企业的资金难题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常州调研时,金石机器人常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石坦言:“眼看有订单,但却因为资金垫付压力太大而不能接、不敢接。在机器人行业,通行付款方式是买方签订合同后只预付30%,剩下60%和10%分别等设备安装、使用一年后才付。”

刘金石对记者说:“按照传统的信贷如订单融资,需要客户做保,银行才能放款。而客户往往并不愿意为供应商作保,或中间存在繁杂的手续,从而导致企业融资不畅,生存压力倍增。”

主营建筑材料的常州强龙富安建材有限公司也存在着同样的苦恼,公司董事长路建卫对记者诉苦说:“平常货款到年底30%-40%还收不回来。过去账期3个月,如果再给一张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账期有9个月;贷款利率起码10%以上,我们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有时还需要求助民间借贷融资。”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的信贷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效用。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是融资的结构性分化,基于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供应链金融因此应运而生。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指出,对银行来说,大企业资质好,偿还能力强,许多银行都竞争大企业的业务,银行的盈利空间有限;对企业来说,大企业授信容易,可能会过度负债。而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财务信息披露程度不足,很难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总体来看资质不足,难以获得银行授信。

李奇霖说:“整体来看,大企业授信过度,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缺少融资,发展艰难。这种模式对银行、企业和全社会的效益来说都有一定弊端。”

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3.48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8.5%。分析人士表示,如何盘活这般体量的资金,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便是当今众多金融机构所需解决的问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5万亿元。中泰证券预计,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18.18万亿元。而易宝研究院则认为,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超过25%。受监管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C端业务受到冲击,B端有望爆发。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27万亿左右。

目前,不仅中、农、工、建等四大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行也都在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基于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地域与行业的不同,产品各有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各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已有效降低。

浙商银行通过企业调研,推出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和易企银平台三大平台。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应收款链平台上,企业可以办理应收款的签发、承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业务,提前变现应收款或实现无障碍流转,从而让企业敢接大单、无惧应收款账期。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江苏大型民营钢铁企业永钢集团看到,近年来由于产品的升级优化,产生了大量过去不曾有的应收账款。但在浙商银行帮助下,永钢集团盘活了应收账款,实现了多渠道、多样化融资,优化了财务报表。

永钢集团副总裁吴毅介绍,该集团通过浙商银行的平台,盘活企业账面上持有的大型央企应收账款,进而用于支付永钢对上游的欠款,帮助上游焦炭、煤炭企业等资金面承受压力较大的群体,实现在浙商银行授信体系内的提前变现,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融资。

在应收款链平台推出近一年时间,截至今年8月末,浙商银行帮助企业搭建平台830个,用户突破3000余户,累计签发应收款610多亿元。

而光大银行阳光融e链保理业务则是联合TCL集团旗下简单汇平台开展合作。在该平台上,TCL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发了简单汇平台独有的“金单”,其在平台上可拆、可转、可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凭借“金单”,在简单汇平台上便捷地进行账款支付、融资等操作。截至今年8月31日,简单汇上的注册企业达到了8400家,超过95%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

光大银行贸易金融部融资中心处长田华表示,通过运用阳光融e链等产品,全流程在线操作、可视、深度嵌入交易过程,并提高安全与风控,将有效缓解该情形。并且产业链上的一级、二级,甚至四级、五级供应商均可共享信用,从而共赢。

数据显示,光大银行“阳光融e链”自上线以来,与共计30余家核心企业开展合作,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超百亿元融资,累计发票转让近万笔。

供应链金融或走向“去核心化”

尽管市场潜力广阔,但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仍面临不少难题。TCL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健表示,目前主要的障碍是系统对接。一方面,从核心企业的角度来说,很多公司会考虑客户敏感信息共享、系统对接是否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银行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做这件事,且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李奇霖指出,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贷存在三方面风险:贷前,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审核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材料,可能会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和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骗贷的情况;贷中,中小企业会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之外的事情,比如发放员工工资等,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也减弱了企业日后的还贷能力;贷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

李奇霖建议通过引入商业保理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综合运用担保、风险保证金、购买保险、承诺回购等方法减少用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专款专用,专门账户进行划拨,有些甚至不用经过贷款人,就可以通过银行授权划拨;大数据征信,将数据提供方从原来的核心企业拓展到物流公司、电商平台、ERP厂商等,帮助监控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情况,保证交易真实等方式,分别解决贷前、贷中、贷后风险。

“做供应链金融需要靠核心企业推动,而这需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黎健表示,在进行供应链金融时,核心企业需为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增信、助贷,占用企业本身授信额度却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所以许多大企业积极性不高。但如果企业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建立,方能让供应链上下游“小兄弟”们成长得更好。

中金公司认为,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有可能走向“去核心化”方向,核心企业在其中不作为还款来源,而是作为一个信息提供方、资产管理方等角色。更多的企业可以作为核心企业加入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设中来。例如平台类企业拥有大量的交易数据、物流类企业拥有大量的真实物流数据,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来创设供应链金融产品。

此外,对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业务未来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银行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对企业的信息、资金等进行有效监控,因此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加速发展。相对来说,大型银行和股份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更有优势,且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与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股份行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更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加快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未来通过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AI+区块链”打造透明供应链,夯实资产端;打造高效的平台打通资产端;通过穿透式的监管科技拥抱监管端,发展供应链金融。利用不同的金融科技,银行将创新出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从而差异化发展。

中物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