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培育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解读之三

推荐 中国交通新闻网
发布时间 | 2021年02月18日 09:41:25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为交通运输发展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提出了更高发展要求。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阶段需要交通运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球经贸及产业格局面临深刻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迫切要求交通运输顺应新发展阶段特征,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保障和先行作用。

一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扩大内需战略。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供给的优劣,会传导到经济体系,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产业结构升级来看,加快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将依托现代供应链和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看,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交通运输不仅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迫切需要交通运输更好服务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良性高效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二是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 “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和贸易日益呈现“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新格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进出口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在技术革命、消费变革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新一轮重构。这要求交通运输进一步发挥好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器”的作用,进一步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以国际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驱动提升运输服务品质。从促进民生来看,交通运输发展不仅是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民生改善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向创新要动力、增活力,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激活创新创业,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经济平衡充分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驱动提升我国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不仅事关交通运输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对我国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化乃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完善“五大体系”为突破口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完善公平竞争的统一交通运输市场体系。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推动交通运输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改革收费公路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对地方立法的备案审查制度。

完善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在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下,以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人口流动为导向,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和节点布局优化调整,构建一体化、网络化和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多式联运为重点,努力推动形成“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运输局面,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提升交通物流服务制造业的能力,推动运输链融入供应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交通运输经济产业集群。加强军民融合,完善应急物资运输任务执行机制,分级制定交通运输应急保障预案。

完善畅通双循环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打造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支撑体系。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地铁、智慧物流。

完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具备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大型地铁站结合实际引入商贸、餐饮、购物、寄递服务等关联性消费产业。顺应消费新业态发展趋势,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力。在规范中进一步促进道路定制客运、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的发展。鼓励发展邮轮经济、水上旅游、旅游专列、低空飞行旅游、通用航空。

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扩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覆盖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巩固交通运输领域降费成果,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坚持法治引领,健全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领域法规制修订。

稳定双循环须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稳定畅通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全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既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高效率、更安全稳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补短板,确保“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增强国际航空货运运力,鼓励扩大全货机规模。加快国际寄递能力建设,畅通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信息系统,促进供需信息有效对接。

强网络,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多元化的国际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口岸铁路、口岸公路等布局。推动中欧班列境内“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推进中欧、中亚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和改造,打造欧亚国际运输走廊。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通合作,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高质量发展。实施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抓创新,培育交通运输产业链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推动交通运输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研发,发展时速快捷货运列车及高铁动车组货柜。推进自动驾驶、智能航运、高速磁悬浮技术研发与试点示范工作。

促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交通运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实现“稳链、固链、拓链”,增强我国供应链弹性、韧劲。

强人才,夯实人力资源支撑。构建产学研互动的物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世界级物流知识中心。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供应链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

防风险,强化国际应急供应链综合保障。建立全球供应链应急协调机制,完善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采储机制,加强全球供应链弹性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加快应急物资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互认,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国际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跨境供应链通畅。

(作者单位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中物联微信公众号